作曲家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阿加普金

Vasily Ivanovich Agapkin
3.02.1884 - 29.10.1964
国家:俄罗斯
期间:XX 世纪

传记

每当不朽的《斯拉夫进行曲》奏响之时,唐波夫名人——军乐指挥家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的名字都会再一次被人们记起。这个名字用金色的字母铭刻在世界音乐文化丰碑之上,铭刻在军乐指挥艺术纪念碑上。《斯拉夫进行曲》闻名于世,在保加利亚、波兰和斯洛伐克,它受到热爱,而在法国、美国、中国、日本乃至于非洲,它同样为人所熟知。

1884年2月15日(俄历2月3日),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出生于梁赞省米哈伊洛夫地区(今米哈伊洛夫市)尚切罗沃村(Шанчерово)一个雇农家庭。幼年时就失去了父母双亲,这个7岁的孩子不得不跟随哥哥姐姐们四处乞讨为生。

后来,与一位营军乐队指挥(译者注:一个好人!)的偶然相遇,使得阿加普金的人生道路出现了急剧转折——1894年,10岁的瓦夏被阿斯特拉罕步兵团第308后备营军乐队作为一名学员录用。

5年过后,瓦夏·阿加普金已被公认为整个团里短号吹得最棒的人——这是件稀奇事。1906年,年满22岁的阿加普金应征入伍(译者注:意思好像是从文艺兵转成普通兵),前往梯弗里斯(即第比利斯)服役。他从未对长官们隐瞒自己的梦想——进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然而要想实现这个梦想,不仅需要天才,还需要金钱——他手上从来就没有过的一样东西。

1909年12月,阿加普金结束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段军役,而此时他又掌握了一门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的乐器——小号,小号成为他最心爱的乐器。

阿加普金退役后马上来到唐波夫(唐波夫省的省城),那里有一所他想要考入的音乐学校,这所全国闻名的学校设有铜管乐系。不过,当务之急是要找一份工作来糊口。城里有3个乐队,其中一个是军乐队,自然而然,阿加普金首先选择的就是它。乐队负责人本来想都不想听这个年轻人吹他的小号,但听了一段之后迅速而彻底地改变了态度。于是,1910年1月12日,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被驻扎在唐波夫市的西方第七骑兵团聘任为司号上尉——工作问题解决了。
如同着了魔,阿加普金一心盘算着要进唐波夫音乐学校,然而从乐队领来的薪水还远不够他上学的花费。怎么办? 命运女神给他派来了一位救星。

生着一头淡褐色秀发、样貌惹人喜爱的奥柳什卡(译者注:奥莉娅的爱称)出现了。她对体格匀称、留着两撇漂亮小胡髭的“骠骑兵”兼铜管军乐队里的独奏家一见倾心,以至于主动来接近他。

她是唐波夫最受欢迎的女时装师之一,城里足足半数以上的摩登女郎要请她做衣裳,所以,跟瓦西里(阿加普金)大不相同的是:钱在她手上能自动地生长出来。她出钱给小伙子找来补习教师,设法帮助小伙子——这时已是丈夫——进音乐学校。而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他的则是:一架钢琴。

1911年秋天,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终于被铜管乐系录取了,领导该系的是唐波夫城内备受尊崇的名师费奥多尔·米哈依洛维奇·卡季切夫(Фе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адичев)。卡季切夫帮助自己这位高徒培养审美感,教导(乐曲)写作的主要方法,传授指挥方面的艺术技巧。

也正是在唐波夫,1912年秋天,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之际,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创作了进行曲:《告别斯拉夫妇女》。
那是1912年秋天,土耳其帝国的精兵愈加频繁地侵袭塞尔维亚的城镇,英雄的塞尔维亚人民奋起抗争。塞尔维亚好男儿一个个告别家园去参加游击队,母亲和妻子挥泪给他们送行——这一去,或许就是永别。塞尔维亚战事成为当时俄罗斯各种报纸上最主要的标题之一,相关报道也都是描述“(斯拉夫)兄弟们”怎样英勇战斗的。

在(斯拉夫)爱国主义浪潮推动下,一个音乐主题开始阿加普金心中酝酿。它连续多日折磨着他,直到某一刻——一串音符自动地从钢琴的琴键上流淌而出。这是一支进行曲,但并不太“合乎标准”,因为它用的是降e小调。那时还没人这样写过进行曲。一般认为,进行曲应当雄浑有力,激发起精神力量,而不是引人感伤!这支曲子呢,单是听一听它就足以叫你两眼泪汪汪。

时至今日,哪里还能找到那些质疑(斯拉夫送行曲)者们的影子呢?这支进行曲——阿加普金将之命名为《斯拉夫女人的告别》——直到今天还在触动着千百万人的心灵。只不过很少有人了解,它其实是仔细“分配”好了角色的:横笛、单簧管以及萨克管与女人们一同“哭泣” ,而小号和打击乐器则声声呼唤着男子汉出征。

(19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瓦西里•阿加普金在1918年离开了(白军军乐队),志愿加入红军部队。他在红军第一骠骑兵团里组建了一个铜管军乐队,他的乐队奏响一支支进行曲,鼓舞着红色骑兵战士策马奔驰千百里之遥,保卫格罗德诺、巴拉诺维奇、明斯克以及其它诸多白俄罗斯城市不受德国侵略军和波兰白匪军侵犯。

1920年,在与安东诺夫匪帮的战斗中,阿加普金不幸被俘。阿塔曼安东诺夫(译者注:阿塔曼атаман——哥萨克首领的称谓,内战期间一些白匪头目也自称阿塔曼)的手下决定枪毙这个红军战士。(译者注:Анто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Степанович,社会革命党人,生于1889年,1917-1918年初为基尔萨诺夫县警察局局长,1920-1921年组织富农及社会革命党在唐波夫省发起叛乱,1922年6月24日匪帮残部被契卡部队歼灭,安东诺夫和他弟弟德米特里被击毙。)

就在命悬一线之际,阿加普金的救星又一次出现了。一个浅褐色头发的女人闯进军营来找阿塔曼。

“请您不要枪毙他,他不是战士,他是个作曲家!”

亚历山大•斯捷潘诺维奇•安东诺夫——1909-1917年他在沙皇的刑房里蹲过——试图摆出某种民主人士的做派,问道:

“作曲家?我倒是很有兴趣弄明白,他写过一些什么东西?

“《斯拉夫送行曲》。”

“《斯拉夫送行曲》?”安东诺夫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假如这曲子真是他自己写的,那就应该能够一点不带差错地演奏!把共党分子给我押上来!我们听听看!”

阿加普金开始演奏,不带差错。才演到一半,安东诺夫脸色已经由怒转喜,从椅子上跳起来并且下令:

“全体立正!我们面前是《斯拉夫送行曲》的作者!”

奥留什卡带着心爱的丈夫离开了

然而,生活它就是生活。后来有一天,当奥留什卡——一位勇敢而高尚的女子——从基斯洛沃茨克(译者注:Кисловодск,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城市,著名矿泉疗养地)度假回来,急切切跑进房间,想要亲吻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及亲爱的丈夫的时候,见到的仅仅是一张他所留下的字条:

“孩子们在邻居家里。我爱上了另一个人……”

就这样,他走了。但她从来都没有为此而责难他,从来没有在孩子们眼里抹黑他们的父亲。他们俩的人生道路就此错开,一了百了。离婚后她始终没有再嫁——她是那种一生只爱一个男人的女人。她只说了这么两句话:

“瓦夏这样的男人,我反正是找不到了,而不如他的么——我不需要。……”

(译者大泪… PS :苏维埃道德法庭没必要审判这个斯拉夫陈世美,因为,抛弃这样宝贵的妻子,受损失的是他自己。至于说作案动机么,抛开当事人自己才清楚的男女感情细节不谈,我认为,当一个人一再受恩于人而又无以回报的时候,他会憎恨自己的恩人——比方说,欠朋友一大笔钱的人往往仇恨借钱给他的人,恨不得对方人间蒸发才好。)

1920年返回唐波夫之后,В.И.阿加普金奉命领导国家政治保安局(ГПУ)下属部队的一个音乐学校和一个乐队。

1922年夏末,阿加普金离开了唐波夫。 8月5日(星期六)他的乐队举行告别演出。“指挥和乐队应召前往莫斯科”——《唐波夫真理报》这样写道。通常认为,此后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阿加普金在首都度过的岁月是他作为音乐家、军乐指挥家的艺术生涯中最为多姿多彩的一段时期。

他曾多年担任国家政治保安总局(以及后来的内务人民委员部)运输处莫斯科第一学校的军乐指挥
1924年,他带领自己的乐队,送В.И.列宁走完最后一程(译者注:列宁葬礼)。

1928年,他收留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把他们组织成一个铜管乐队,这些孩子中的不少人后来就以音乐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1938年,他应邀加入一项特殊工作——对克里姆林宫斯帕斯基塔楼大钟的声音加以改良。如我们所知,他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В.И.阿加普金获得一级军需员军衔,受命担任捷尔仁斯基独立摩托化步兵师铜管乐队队长。也正是瓦西里·阿加普金——我国军乐指挥界的元老,受命在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式上指挥混成军乐队。

这次阅兵之后不久,阿加普金奉命前往新西伯利亚工作。1943年重回首都。1945年6月24日,红场又迎来了一次阅兵式——胜利大阅兵。1400名乐师组成的混成军乐队,在(红场)古老的条石马路上列队。这个庞大乐队由切尔涅茨基少将指挥,其副手是阿加普金上校,后者的军乐队也加入了混成乐队。

战后,В.И.阿加普金在莫斯科定期举办演出。而到了1957年,全世界的人经由影片《雁南飞》听到了《斯拉夫送行曲》的旋律。

1946年3月15日,在战后开始的机关改革过程中,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变革为苏联国家安全部。部门重新划分,国家安全部模范乐队就此成立,阿加普金自1947年起指挥该乐队。尽管年事已高,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工作起来仍旧不遗余力,花费大量时间指导乐队排练、指挥乐队演出。他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乐师们,组织有关俄罗斯古典音乐、苏联音乐的讲座并且亲自进行演讲。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直到71岁高龄才告老退休。1964年10月29日逝世。安葬于莫斯科瓦甘科沃公墓。他的墓碑上铭刻着两行不朽的音符——《斯拉夫送行曲》前奏。
阿加普金给我们留下数十部出色的音乐作品,直到今天它们依旧受到铜管乐爱好者的盛赞。在这位音乐家的所有作品中,最受欢迎的无疑还是《斯拉夫送行曲》——1997年,俄罗斯军乐界人士为它举办了85岁“生日”庆典。 

扩展版